• 2022年第22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栏
    • 笃行致远,磨剑十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中的尿液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01 CSTR:

      摘要 (349) HTML (0) PDF 524.38 K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早筛查、早发 现、早干预已经成为防治 AD 的策略和共识,所以对于无创性外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尤为重要。现主要 回顾和总结了近 10 年来国内学者在 AD 尿液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中的研究结论,绝大 部分来源于对人尿液标本的检测和观察,提示应重视无创性外周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和应用,为疾病的 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 >论著
    • 抽动障碍患儿的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 因素分析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02 CSTR:

      摘要 (434) HTML (0) PDF 474.11 K (1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抽动障碍患儿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门诊首次诊断为抽动障碍的 150 例 4~15 岁儿童青少年为抽动障碍组, 随机选取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同期就诊的年龄、性别匹配的 150 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收集两 组的一般和临床资料。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BCL)评估 抽动障碍患儿的抽动和行为状况,采用儿童生活质量普通适用核心量表 4.0 中文版(PedsQL)评估两组 的生活质量。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抽动障碍患儿 PedsQL 总分及各部分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抽 动障碍组患儿 PedsQL 的社会心理领域评分低于其生理领域评分,学校表现评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儿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抽动障碍患儿的 PedsQL 生理功能(生理领域) 评分与民主型教养方式(β=0.102,95%CI=0.009~0.196)、行为正常(β=0.094,95%CI=0.020~0.168)呈 正相关(P< 0.05);情感功能评分与平时体质良好(β=0.128,95%CI=0.006~0.250)、母亲文化程度为高 中(β=0.118,95%CI=0.018~0.217)或初中及以下(β=0.137,95%CI=0.038~0.236)、行为正常(β=0.170, 95%CI=0.087~0.253)呈 正 相 关(P< 0.05);社 交 功 能、社 会 心 理 领 域 评 分 均 与 行 为 正 常(β=0.106、 0.154;95%CI=0.039~0.172、0.091~0.217)呈正相关(P< 0.05);学校表现评分与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 及以下(β=-0.172,95%CI=-0.303~-0.041)呈负相关,与行为正常(β=0.246,95%CI=0.147~0.344)呈 正相关(P< 0.05);PedsQL 总分与轻度抽动障碍(β=0.062,95%CI=0.006~0.119)、行为正常(β=0.135, 95%CI=0.077~0.192)呈正相关(P< 0.05)。结论 抽动障碍患儿的学校表现差于健康儿童,抽动障碍 患儿的生活质量与其平时体质、教养方式、父母亲文化程度以及共患行为问题存在相关性。

    • >学术交流
    • 带状疱疹患者急性期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研究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04 CSTR:

      摘要 (356) HTML (0) PDF 344.09 K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患者急性期后(发疹 1 个月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20 年 11 月至 2021 年 4 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 一般资料,于初诊时(发疹时)和随访时(发疹 1 个月后)评估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广泛性焦虑 障碍量表 -2(GAD-2)、患者健康问卷 -2(PHQ-2)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对患者急性期后疼 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235例患者,其中男102例,女133例; 发病年龄(52.59±16.30)岁;急性期后 29.8%(70/235)的患者伴有疼痛。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是 否合并慢性疾病、初诊时 VAS 评分、随访时 GAD-2 和 PHQ-2评分以及发疹后睡眠紊乱情况是带状疱疹 患者急性期后疼痛的影响因素(P< 0.05)。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 50 岁(P=0.005, OR=3.919,95%CI:1.520~10.106)、初诊时 VAS 评分≥ 4 分(P=0.016,OR=3.735,95%CI:1.277~10.929)、 随访时 GAD-2 评分(P=0.001,OR=3.944,95%CI:1.817~8.562)、发疹后睡眠持续性评分为 1 分(P=0.008, OR=7.569,95%CI:1.699~33.725)是患者急性期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 50 岁、初诊时伴有 中度及以上疼痛、发疹后处于焦虑状态和睡眠持续性差是带状疱疹患者急性期后疼痛的危险因素,临 床应重视患者的焦虑状态和睡眠情况。

    • 初诊未服药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特点及危险因素 分析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05 CSTR:

      摘要 (327) HTML (0) PDF 333.25 K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初诊未服药的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 性收集 2010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运动障碍门诊初诊未服药的 218 例 PD 患者(PD 组)和 171 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资料。采用统一 PD 评定量表 (UPDRS)第Ⅱ、Ⅲ、Ⅴ部分评估 PD 患者的运动症状,采用 PD 睡眠量表(PD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和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评估 PD 患者的非运动症状。采用 24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2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受试者的抑郁、焦虑程度。比较 PD 组和对照组抑郁发作的发病 率、临床资料的差异,比较帕金森病抑郁(dPD)和非帕金森病抑郁(n-dPD)患者临床症状的差异。采用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初诊未服药 PD 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PD 组 HAMD-24 评分为 8.0(4.0, 13.0)分,dPD 的发病率为 12.4%(27/218),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患者分别为 5 例、18 例和 4 例。对 照组 HAMD-24 评分 2.0(0,2.0)分,抑郁发作的发病率为 6.4%(11/171),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患者 分别为 5 名、5 名和 1 名。两组抑郁程度和抑郁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PD 组患 者的 HAMD-24 总分及各因子评分、HAMA 评分、NMSQ 评分高于 n-dPD 组,运动分期为早期、姿势异常 步态不稳(PIGD)亚型的患者比例高于 n-dPD 组,UPDRS-Ⅱ评分和 PDSS 评分低于 n-dPD 组(P< 0.05)。 HAMA 评分高(OR=1.167,95%CI=1.077~1.265)、NMSQ 评分高(OR=1.235,95%CI=1.052~1.449)和 PIGD 运动障碍亚型(OR=2.024,95%CI=1.053~3.891)是 PD 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 0.05),PDSS 评分高 (OR=0.971,95%CI=0.945~0.997)是 PD 患者发生抑郁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初诊未服药 PD 患 者的抑郁程度以中度抑郁为主,焦虑、非运动症状多、睡眠质量差和 PIGD 型 PD 患者更易患抑郁。

    •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06 CSTR:

      摘要 (399) HTML (0) PDF 360.37 K (1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及其他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住院的 126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横 断面调查,根据近 6 个月内是否有自杀行为分为自杀组(n=76)及非自杀组(n=50)。采用一般情况调查 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评定量表 (FACES Ⅱ-CV)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抑郁程度、自杀意念、家庭分型进行比较。采用 Spearman 相 关分析患者自杀行为与一般资料、PHQ-9、SIOSS、FACES Ⅱ-CV 评分的相关性。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 模型对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自杀组饮酒者占 40.8%(31/76),有精神疾病家族史 者占 27.6%(21/76),分别高于非自杀组的 20.0%(10/50)、12.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 杀组患者 PHQ-9 评分、SIOSS 总分、绝望因子评分及睡眠因子评分高于非自杀组[19.0(15.0,21.8)分 比 15.0(10.8,19.0)分、15.0(14.0,16.8)分比 13.0(11.0,15.0)分、12.0(10.3,12.0)分比 10.0(7.8,12.0)分、 3.0(2.0,3.0)分比 2.0(1.0,3.0)分],家庭亲密度评分低于非自杀组[50.5(43.3,57.0)分比 57.5(48.8, 6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杀组患者中极端型家庭占 67.1%(51/76),高于非自杀组 的 44.0%(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自杀行为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r=-0.224,P< 0.05),与 PHQ-9 评分、SIOSS 总分、绝望因子评分、睡眠因子评分、饮酒、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呈正相关 (r=0.346、0.373、0.361、0.324、0.206、0.217、0.186;P< 0.05)。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饮酒(OR=3.066, 95%CI=1.184~7.941)、家 庭 适 应 性 高(OR=1.126,95%CI=1.034~1.227)、PHQ-9 评 分 高(OR=1.197, 95%CI=1.087~1.317)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P< 0.05),家庭亲密度高是自杀行为的 保护因素(OR=0.878,95%CI=0.813~0.948)。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家庭分型 更多见于“僵硬 - 松散”的极端型家庭,有饮酒行为、严重抑郁、家庭关系不良者更容易自杀

    • 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检测 及临床意义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07 CSTR:

      摘要 (310) HTML (0) PDF 325.70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8+ 水平和 CD4+ /CD8+ 比值识别早期 神经梅毒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2 月至 2022 年 1 月杭州市西溪医院神经内科因梅毒就诊 的 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神经系统累及分为神经梅毒组和非神经梅毒组,每组 50 例。选取 同期我院的 50 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 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水 平和 CD4+ /CD8+ 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识别早期神经梅毒 的价值。结果 神经梅毒组、非神经梅毒组和对照组的 CD4+ T 淋巴细胞水平分别为(30.48±4.08)%、 (32.16±4.08)%、(34.50±4.49)%,CD4+ /CD8+ 比值分别为(1.25±0.19)、(1.35±0.25)、(1.47±0.23),3 组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28、11.970;P< 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将神 经梅毒组患者分为早期组(n=30)、晚期组(n=20)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CD4+ T 淋巴细胞水平分 别为(31.23±4.28)%、(29.35±3.57)%、(34.50±4.49)%,CD4+ /CD8+ 比值分别为(1.29±0.21)、(1.18±0.13)、 (1.47±0.23),3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89、15.350;P< 0.01)。晚期组的 CD4+ T淋巴细胞水 平、CD4+ /CD8+ 比值低于对照组,CD4+ /CD8+ 比值低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4+ / CD8+ 比值预测神经梅毒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25(95%CI:0.645~0.805),高于 CD3+ 、CD4+ 和 CD8+ 。 结论 CD4+ T 淋巴细胞水平或 CD4+ /CD8+ 比值下降高度提示神经梅毒,CD4+ /CD8+ 比值更有助于早期识 别神经梅毒。

    • 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缘的虚拟现实微创化研究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03 CSTR:

      摘要 (308) HTML (0) PDF 426.69 K (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中探讨远外侧入路微创显露枕骨大孔前缘的可能性。 方法 选取 15 例(30 侧)成人尸体头颅的 CT 和 MRI 扫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三维解剖模型,选 择颅盖和颅底骨性标志点勾勒圆柱形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缘的手术路径。通过缩小圆柱 范围进行微创设计,观察和比较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的解剖显露情况。结果 微创化前后术后路径 不包含乙状窦和颈静脉球,避开小脑半球。微创化前手术路径中包含延髓体积为(143.25±10.15)mm3 , 微创化后手术路径避开延髓。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以及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和动脉结构的体 积小于微创化前手术路径[(2 052.70±115.84)mm3 比(8 346.80±122.98)mm3 ,(1 345.40±92.82)mm3 比 (4 291.00±111.81)mm3 ,(1.78±0.10)mm3 比(52.23±0.82)mm3 ,(4.12±0.11)mm3 比(163.95±9.92)mm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在明确操作方向的前提下,缩小手术路径范围可以在保证远外侧 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缘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

    • >综述
    • 昼夜节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机制的 研究进展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11 CSTR:

      摘要 (310) HTML (0) PDF 346.28 K (1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昼夜节律是表现为约 24 h 内源性振荡的诸多生物过程,受到生物钟基因调控,其同步对 分子、细胞、器官、系统和整个生物体水平的生理稳态至关重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显示出昼夜节律的 时间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的干预可能具有时间依赖效应。现就昼夜节律参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制进行综述,并概述未来研 究方向。

    • 多巴胺超敏性精神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的研究现状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08 CSTR:

      摘要 (423) HTML (0) PDF 328.02 K (1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巴胺超敏性精神病(DSP)是指长期高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反弹性精神病、药 物耐受性增加和迟发性运动障碍(TD)。目前,DSP 的发生机制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 DSP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流行率较高,尤其在治疗抵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近年来,有许多临床研 究关注到 DSP,掌握其发生机制并进行有效治疗可以缩短患者疾病病程,改善患者整体预后。因此,现 对 DSP 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 前额叶皮层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认知行为损害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09 CSTR:

      摘要 (319) HTML (0) PDF 375.28 K (2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睡眠障碍,已知的年龄(≥65岁)、男性、 肥胖、气道解剖异常等均可增加 OSAHS 的发生,但是 OSAHS 致认知行为损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 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与 OSAHS 认知行为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及时发现前额叶皮层中 的特异性损害可以作为早期生物标志物。OSAHS 的病理变化与前额叶皮层损伤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 环,促进 OSAHS 认知行为损害的进展。通过神经电生理及神经成像学技术可以发现前额叶皮层临床前 期及临床期分子水平及微细结构的改变。现综述了近年来 OSAHS 认知行为损害中前额叶皮层作用机 制和检测方法的进展,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 神经疾病风险基因肌细胞增强因子2研究进展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10 CSTR:

      摘要 (342) HTML (0) PDF 416.40 K (30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肌细胞增强因子 2(MEF2)在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MEF2 蛋白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人体生 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参与神经元分化、突触连接和传递以及神经元存活的关键神 经发育因子,上调 MEF2 活性能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防止神经元凋亡。近年 MEF2 成为 多种神经类疾病尤其是神经退行类疾病的风险基因。现就 MEF2 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神经疾病 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寻找此类疾病治疗新靶点。

    • >病例报告
    • 以僵人综合征和癫痫为表现的抗GAD65抗体脑炎误诊为 转换障碍1例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13 CSTR:

      摘要 (282) HTML (0) PDF 603.22 K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2例报告

      2022, 22(1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10.014 CSTR:

      摘要 (269) HTML (0) PDF 694.33 K (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