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期刊信息

2025年第25卷第3期
  • 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 李曦苗,郜珍妮,冯静,寇学芳,赵文铎,杨世昌

      202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3.001

      Abstract:

      目的 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别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并分析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两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于 2023 年 1 月在新乡市 4 所高校 随机抽取 5 个年级中 889 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人口学信息、网络成瘾问卷、认知情绪调节策 略问卷(CERQ)、9 条目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抑郁与认知情绪调节策 略情况进行调查。采用 Mplus 8.3 对网络成瘾进行潜在剖面分析;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大学生网络成 瘾、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及抑郁的相关关系;采用 SPSS 27.0 的 PROCESS 程序检验在网络成瘾类别与抑郁 之间,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起到的中介作用。结果 本研究发放问卷 889 份,回收 802 份,问卷有效回收 率为 90.21%。802 名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总分为(44.33±13.03)分;CERQ 中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维度评分为(66.20±11.48)分,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维度评分为(42.71±9.51)分;PHQ-9评分为 (5.98±4.51)分;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网络成瘾、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 略及抑郁症均存在相关关系(r=-0.091~0.486,均P< 0.01)。以网络成瘾问卷各条目作为分析指标进行 潜在剖面分析,由潜在类别为1开始逐步增加类别数,本研究共拟合了5个类别模型,模型3为最佳模型。 依据条目作答特点命名各个类别,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存在 3 个潜在类型,分别为正常网络使用 组(36.3%)、低水平网络成瘾组(43.3%)、高水平网络成瘾组(20.3%)。以正常网络使用组作为参照组时, 低水平网络成瘾组和高水平网络成瘾组均能正向预测抑郁(β=0.33,P< 0.001;β=0.75,P< 0.001);在高 水平网络成瘾组与抑郁间,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均存在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值分别为 0.06(95%CI:0.016~0.120);0.39(95%CI:0.291~0.491),在低水平网络成瘾组和抑郁 间,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 0.22(95%CI:0.156~0.297)。结论 大学 生存在一定的网络成瘾,且在高水平网络成瘾与抑郁间,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非适应性认知情绪 调节策略存在中介效应;在低水平网络成瘾与抑郁间,仅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存在中介效应。

    • 胡椹,王静霞,张晓彬,陈屿恒,倪茂君,田珊珊,彭朝荣

      202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3.002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一定剂量内毒素(LPS)对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影响以及阿仑膦酸钠(ALN)在 改善颅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 20 只 SD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LPS 组与 LPS+ALN 组,建立 LPS 诱导及 LPS 联合 ALN 给药的颅骨缺损修复动物模型。采用显微 CT(Micro-CT)观察大鼠颅 骨修复情况,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大鼠血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3 种炎症因子水平,利用苏木精 - 伊红(HE)染色法切片染色观察骨组织结构 和细胞,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切片染色考察颅骨缺损处处破骨细胞的状态,采用免疫组化 研究骨生长及骨吸收的影响机制。结果 检测因子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或对照组比较,LPS 引起红细 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表达水平变化(P< 0.05),而 ALN 给药治疗后 IL-1β(P=0.014)、IL-6(P=0.049)及 TNF-α(P=0.006)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相比,Micro-CT 显示对照组、LPS 组及 LPS+ALN 组均发生明显骨吸收,但 LPS 组在第 2 天时发生明显颅骨间吸收,而 ALN 治疗后吸收被 抑制。病理结果显示,LPS 导致破骨细胞的增多,引起骨质丢失和骨结构缺损,颅骨发生明显骨吸收现 象;而LPS+ALN组发生骨吸收较少,46 d时成骨细胞分化的标志物骨钙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最少, 修复速度高于其他组。结论 LPS 浸泡会导致一定的骨吸收,不利于大鼠颅骨细胞增殖分化,ALN 治疗 可有效加速骨生成并抑制 LPS 导致的炎症骨吸收,从而改善颅骨的修复效果。

    • 谢虎,龙连圣,盛文国,姜礼鹏,王伟,吴钟华,莫成平,施顺孝

      202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3.003

      Abstract: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治疗重度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 2022 年 12 月湖州学院附属南太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 52 例重度脑干出血患者为研究对 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23)和研究组(n=29)。研究组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行脑干血 肿穿刺引流清除或血肿穿刺引流清除加脑室外引流;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或)脑室外引流。比较两 组患者的术后 30 d 病死率、严重致残率、并发症、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采用 Cox 生存分析组别、性别、 年龄、血肿量、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因素对重度脑干出血患者预后及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定量表(GCS)评分、血肿量平均值、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后 30 d 内病死率为 17.24%(5/29),低于对照组的 56.52%(1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 90 d mRS 评分为 4.0(4.0,5.0)分,低于对照组的 6.0 (5.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死亡 + 严重致残率为 27.59%(8/29),低于对照组 的 73.91%(1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x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 对照组,不伴有肺部感染患者的生存时间优于伴有肺部感染患者。结论 手术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 穿刺清除引流重度脑干出血是有效的,可降低患者病死率,但严重残障率仍较高。

    • 李欣梦,刘紫薇,刘卫钰,吴佳诺,邓宇航,黄贤键

      202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3.004

      Abstract:

      颅脑创伤发生后数分钟内,受伤的大脑会发生强烈的炎症反应。创伤后炎症反应包括释 放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细胞迁移、吞噬等。神经炎症过程既参与继发 性脑损伤的发生,也发挥促进神经修复作用。各类细胞因子参与颅脑创伤后炎症反应过程,与创伤严 重程度和预后有较明显相关性。本综述对颅脑创伤后各类炎症因子的机制和表达情况以及其作为颅脑 创伤后标志物对预后的判断及诊治作用进行分析,以期为炎症靶向治疗提供合适细胞因子靶点,改善 颅脑创伤患者预后。

    • 侯静萱,洪军

      202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3.005

      Abstract:

      创伤性脑损伤是由外力引发的脑功能和脑组织结构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调 控对伤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就神经调控在意识障碍中的作用机制与治疗原理进 行综述,以期为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 张上,张宏玉,罗伟诚,何媛,龚亮

      202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3.007

      Abstract:

      目的 研究慢性失眠障碍(CID)伴抑郁患者背外侧前额叶(DLPFC)不同亚区脑网络改变 的特征。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 2022 年 6 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周边社区医院招募的 102 例 CID 患者与 38 名睡眠良好对照者(GSC)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接受全面的神经心理测试和 MRI 检查。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参与者睡眠质量、抑郁 及焦虑情况。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排除了 12 例参与者(其中 10 例为 CID 患者,2 名为 GSC)。根据 SDS 评分,将 92 例 CID 患者分为 CID 伴抑郁组(CID-D 组,SDS 评分≥ 53 分,n=36)及 CID 不伴抑郁组(CID-ND 组,SDS 评分< 53 分,n=56)。从 Brainnetome 脑图谱选择 DLPFC 的 14 个亚区(双侧 A9/46d,额下联合皮 层(IFJ),A46,A9/46v,A8vl,A6vl,A10l)进行基于种子点构建 DLPFC 亚区的功能连接网络。采用基于体 素的方差分析,比较三组 DLPFC 各亚区脑网络的差异。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 DLPFC 亚区脑网络特征 与抑郁及失眠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CID-D 组、CID-ND 组 PSQI、SAS 和 SDS 评分均高于 GS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CID-D 组 与 CID-ND 组在 PSQI 评分、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 示,DLPFC 不同亚区 FC 改变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 14 个 DLPFC 亚区中,有 10 个 DLPFC 亚区(双侧 A9/46d,双侧 IFJ,R.A46,双侧 A9/46v,L.A8vl,双侧 A6vl)脑网络存在差异,其中,与 GSC 组相比,CID-D 组、CID-ND 组患者均升高的 DLPFC 亚区网络包括:R.A9/46d 与右颞中回;R.A46 与 左颞中回;L.A9/46v 与左额下回、左额中回;R.A9/46v 与双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CID-D 组、CID-ND 组 患者均降低的 DLPFC 亚区网络包括:L.A9/46d 与双侧距状皮层;R.A46 与左额下回、左额中回。进一步 分析显示,与 CID-ND 组相比,CID-D 组升高的 DLPFC 亚区网络包括:L.IFJ 与右颞中回、右颞上回;R.IFJ 与左中央后回;L.A6vl 与右颞上回、右颞中回;降低的 DLFPC 亚区网络包括:R.A9/46d 与左壳核、左尾状 核、左丘脑;L.A9/46v 与左额下回、左额中回;L.A8vl 与左尾状核、左壳核;R.A6vl 与双侧尾状核。CID 组 患者改变的 DLPFC 亚区 FC 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R.A9/46d(r=-0.30,P=0.003)与左壳核、左尾 状核、左丘脑,L.A8vl(r=-0.35,P< 0.001)与左尾状核、左壳核,R.A6vl(r=-0.28,P=0.008)与双侧尾状核 的 FC 值与 SDS 评分呈负相关;L.IFJ(r=0.33,P=0.001)与右颞中回、右颞上回,R.IFJ(r=0.33,P=0.001)与 左中央后回,L.A6vl(r=0.39,P< 0.001)与右颞上回、右颞中回的 FC 值与 SDS 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CID 患者 DLPFC 亚区 FC 变化,提示失眠涉及注意力、情绪调节和记忆处理等区域内的连接异常。

    • 王雨欣,何静,张伟,张旭,王蓉

      202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3.008

      Abstract:

      目的 探讨抑制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 10(ADAM10)对阿尔茨海默病 APPswe695 细胞 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 1、5、10、20 μmol/L 浓度的 ADAM10 抑制剂 GI254023X 处理 APPswe695细胞,并设置PBS空白对照组及二甲基亚砜(DMSO)阴性对照组。采用Cell Counting Kit(CCK-8) 法检测细胞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检测丝氨酸 / 苏氨酸蛋白激酶(Akt)/ 叉头框蛋白 O3a(FOXO3a)信号通路 和凋亡相关蛋白水平。结果 GI254023X 组的 Akt 和 FOXO3a 的总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73 0±0.157 7) 及(1.149 8±0.196 7),与 PBS 组、DMSO 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p-FOXO3a(S253)/ FOXO3a 经 10μmol/L GI254023X 作用 24 h 后的比值为(0.866 7±0.075 8),PBS 组与 DMSO 组的比值分别 为(1.000 0±0.000 0)及(1.016 2±0.050 6),高于 GI254023X 组(P< 0.05);p-Akt(S473)/Akt 经 10 μmol/L GI254023X 作用 24 h 后的比值为(1.180 6±0.150 2),PBS 组与 DMSO 组的比值分别为(1.000 0±0.000 0) 及(0.893 2±0.041 3),低于 GI254023X 组(均P< 0.05)。GI254023X 能够使抗凋亡蛋白 B 细胞淋巴瘤因 子 -2(Bcl-2)表达显著降低(P< 0.05),促凋亡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 酶 9、促凋亡蛋白 Bcl-2 相关蛋白 X 表达均显著升高(P< 0.05)。 结论 使用 10 μmol/L 的 ADAM10 抑制 剂 GI254023X 处理 APPswe695 细胞能抑制其细胞活性,并通过 Akt/FOXO3a 信号通路诱导 APPswe695 细 胞凋亡。

    • 冯韵孜,常心怡,邵阳

      202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3.009

      Abstract:

      国际疾病分类第 11 版(ICD-11)中的人格障碍诊断采用了全新的诊断系统,包括整体严重 程度和特质领域标注。本文对新诊断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评估工具、新系统 与分类系统的联系以及新系统的临床实践优势,旨在为我国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 ICD-11 人格障碍新诊 断系统的理解和实践提供指导。

    • 伍健,闫福利,刘斌,杨明飞

      202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3.010

      Abstract:

      CD147 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是一种跨膜糖蛋白,通过与多种因子结合,参与机体正常 代谢和疾病病理生理过程。最新研究表明,CD147 在胶质瘤细胞中表达显著增加,对胶质瘤的增殖、侵 袭和转移有重要促进作用。此外,CD147 还通过 Warburg 效应增强胶质瘤细胞的糖酵解活性,这一机制 不仅加速肿瘤的生长,也与肿瘤治疗抵抗性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CD147 有望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潜在 靶点。基于此,本文对 CD147 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在胶质瘤中的表现和影响等进行 综述,以为临床提供借鉴。

    • 郭柯宇,任清涛,房慧

      202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3.011

      Abstract:

      注意力训练技术是元认知疗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已得到充分验证,可作为 一项独立的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该技术通过提升个体的注意控制能力并增强注意灵活 性,能够有效打断那些导致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进而达到缓解焦虑情绪的目的。本文从注意力训练 技术的起源、干预和机制 3 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焦虑患者的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