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23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抑郁症患者视觉损伤的研究进展

      2023, 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3.04.001 CSTR:

      摘要 (243) HTML (0) PDF 432.49 K (1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视觉损伤在抑郁症患者中较为常见,抑郁症患者的视觉处理能力在各个阶段都受到了损 害,目前研究集中在对比敏感度、视觉掩蔽、视觉注意、面部表情识别、运动视觉等方面。视觉加工障碍 会导致正常感知觉的缺陷,因此无法正常激活奖赏通路,进而加重抑郁症患者的快感缺乏。文章就抑 郁症视觉加工方面的损害情况及相关的脑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参考。

    • >论著
    • 外周血免疫炎症指标在疾病早期区分单双相抑郁的价值

      2023, 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3.04.002 CSTR:

      摘要 (187) HTML (0) PDF 392.82 K (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可在疾病早期区分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外周血免疫炎症指标并构建预测 模型,为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早期鉴别、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13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 2 次,且首次入院时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 487 例,根据此后 住院记录中的诊断分为单相抑郁组 357 例和双相抑郁组 130 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两组各纳入 102 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住院时的一般资料及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 / 淋巴 细胞比值(MLR)、血小板 / 淋巴细胞比值(PLR)、C 反应蛋白(CRP)、补体 3(C3)、补体 4(C4)、免疫球蛋白 A (IgA)、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白 M(IgM)。采用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探索双相抑 郁的早期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免疫炎症因子对双相抑郁的早期预测价值。 结果 单相抑郁组与双相抑郁组的 NLR、MLR、C3、CRP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4、3.062、2.333、 2.233;P< 0.05)。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MLR(OR=1.631,95%CI=1.206~2.194)和 C3(OR=1.195, 95%CI=1.033~1.383)是双相抑郁的影响因素(P< 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ogistic 回归模型 预测双相抑郁的 AUC 为 0.669,敏感度为 78.4%,特异度为 53.9%。结论 MLR 及 C3 水平升高可能是双 相抑郁的早期预测指标。

    • >专题
    • 基于图像认知的心理测评技术的复合指标早期变化对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2023, 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3.04.003 CSTR:

      摘要 (294) HTML (0) PDF 415.06 K (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图像认知的心理测评技术的复合指标早期变化在抑郁症急性期治疗中的 疗效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就诊的 135 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抗抑郁剂治疗,于基线期、第 8 周末采用 17 项汉密尔顿 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患者的治疗疗效,根据 HAMD-17 减分率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 组。于基线期、第2周末完成基于图像认知的心理测评,通过测评过程获取眼动轨迹和反应时两类指标, 经过数据预处理提取出可用于分析的特征,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 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复合指标对抑郁症患者抗抑郁剂治疗第 8 周末的疗效预测能力。结果 复合指 标包括认知速度 PN、认知速度 PP。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指标预测抑郁症患者第 8 周 末治疗有效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628,敏感度为 65.9%,特异度为 55.8%。结论 基于图像认知的心 理测评技术的复合指标可以预测抑郁症患者的急性期治疗结局,但仍有待大规模独立样本验证。

    • 老年女性抑郁症患者客观睡眠特征和自杀意念的相关性研究

      2023, 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3.04.004 CSTR:

      摘要 (208) HTML (0) PDF 393.79 K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抑郁症患者客观睡眠特征和自杀意念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方便 抽样法,选取 2019 年 4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 128 例老年女性抑郁症患者为研 究对象。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第 3 个条目得分将患者分为有自杀意念组(n=81)和非自杀意 念组(n=47)。采用多导睡眠监测评估患者的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 (REML)、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非快速眼动睡眠在各阶段睡眠(N1、N2、N3 期)时间、快速眼动睡眠期。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客观睡眠特征。采用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老年女性抑 郁症患者客观睡眠特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职业类别、HAMD 得分、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觉醒总时间、觉醒次数、N1 期睡眠时间、N2 期睡眠时间、N3 期睡眠时间、 REM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职业类别和抑郁症状 严重程度后,睡眠效率(OR=0.857,95%CI=0.748~0.983)、总睡眠时间(OR=0.971,95%CI=0.947~0.996)、 觉 醒 次 数(OR=1.092,95%CI=1.005~1.188)、N1 期 睡 眠 时 间(OR=1.059,95%CI=1.018~1.101)、N3 期 睡眠时间(OR=0.976,95%CI=0.956~0.996)是老年女性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P< 0.05)。 结论 老年女性抑郁症患者客观睡眠特征中的睡眠效率降低、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加、N1 期睡 眠时间延长、N3 期睡眠时间减少,导致患者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 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影响

      2023, 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3.04.005 CSTR:

      摘要 (148) HTML (0) PDF 402.21 K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于 2016 年 5 月至 2017 年 10 月,选取我国 16 家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已完成 8~12 周急性期抗抑 郁药物治疗的 428 例门诊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 6 个月的随访调查。采用抑郁症状快速评 估量表(QIDS-SR16)、简明幸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问卷(Q-LES-Q-SF)评估患者的残留症状及生活质量满 意度。根据 QIDS-SR16总分将患者分为症状完全缓解组(QIDS-SR16≤ 5 分)和残留症状组(QIDS-SR16> 5 分),两组于第 1、3、6 个月末完成随访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估计方程分析两组患者的生 活满意度在随访期间的变化。结果 428 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组患者 179 例(41.8%),残留症状组患者 249 例(58.2%)。除睡眠太多外,基线期完全缓解组患者与残留症状组患者的残留症状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1)。完全缓解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高于残留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P< 0.01)。广义线性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期两组Q-LES-Q-SF总分较基线期升高,时间效应显著 (Z=2.50~3.9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感觉沮丧、食欲/体重改变、 注意力受损、消极的自我评价、自杀观念、投入感缺乏、精力丧失、反应迟钝和坐立不安对患者生活满意 度存在影响(Z=-8.75~0.72;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QIDS-SR16中的自杀观念、投入感缺乏、精力 丧失、反应迟钝是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Z=4.03、2.00、3.26、2.26;P<0.05)。结论 急性期 治疗残留症状越明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满意度造成的不良影响越大。

    • 眼动追踪技术在抑郁症中的诊断应用

      2023, 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3.04.006 CSTR:

      摘要 (266) HTML (0) PDF 402.98 K (2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抑郁症是以持久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特异性评估抑郁症的指标 和技术仍然是一个难题,寻找高效、准确的抑郁症诊断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 抑郁症患者存在眼动数据的异常。文章概述了眼动技术在抑郁症诊断中的应用情况,主要在基本指标、 实验范式和对注意力偏向的识别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 抑郁症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及其心理评估

      2023, 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3.04.007 CSTR:

      摘要 (217) HTML (0) PDF 342.20 K (3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是抑郁症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速度、注意 力、学习和视觉记忆以及执行功能等多个领域的普遍下降,而经抗抑郁药物治疗后,这些损害均可改善。 认知功能的早期变化可预测远期抗抑郁治疗的效果,使用经过验证的认知测量工具将促进对认知功能 障碍的进一步理解,探索发现药物治疗前后的神经认知功能变化规律。

    • >学术交流
    •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焦虑障碍患者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2023, 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3.04.008 CSTR:

      摘要 (217) HTML (0) PDF 1.42 M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焦虑障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在 PubMed、 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经颅直流电 刺激(tDCS)、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等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焦虑障碍患者 中应用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2 年 9 月。由 2 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 料、进行质量评价。采用 RevMan 5.4 和 Stata 14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 22 项随机对照研 究,5 项应用 tDCS,17 项应用 rTMS,无应用 tACS 的研究。纳入患者共 1 216 例,其中对照组 611 例,试验 组 605 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应用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tDCS 及 rTMS)缓解焦虑症状的效果 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87,95%CI:0.54~1.21,P< 0.05)。对不同神经调控模式进行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应用 rTMS 缓解焦虑症状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90, 95%CI:0.52~1.28,P< 0.05);而试验组应用 tDCS 缓解焦虑症状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SMD=0.76,95%CI:-0.00~1.53,P=0.05)。结论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能有效改善焦虑障碍患者 的焦虑症状,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和推广。

    • 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抑郁特质和抑郁状态的影响

      2023, 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3.04.009 CSTR:

      摘要 (144) HTML (0) PDF 529.69 K (1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抑郁特质和抑郁状态的独立作用,以及在压 力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特质和状态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 2022 年 7— 8 月选取 四川省某所中学的 303 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青 少年社会支持量表、特质抑郁量表、流调用抑郁量表在线调查青少年的压力性生活事件、人格特质、社 会支持、抑郁特质、抑郁状态。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抑郁特质和抑郁 状态的影响,并分析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在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特质和抑郁状态影响中的交 互作用。结果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放性人格特质与青少年抑郁特质呈负相关(β=-0.17, 95%CI:-0.27~-0.08,P< 0.05),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抑郁特质(β=-0.16,95%CI:-0.21~-0.10,P< 0.05) 和抑郁状态呈负相关(β=-0.13,95%CI:-0.19~-0.07,P< 0.05)。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开放性人格在生 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特质的影响中表现出调节作用(P< 0.05),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状态 的影响中表现出调节作用(P< 0.05)。结论 开放性人格较高的青少年的抑郁特质较低,社会支持较高 的青少年的抑郁特质和抑郁状态均较低。开放性人格和社会支持分别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 特质和抑郁状态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 >综述
    • 脑膜淋巴系统在神经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3, 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3.04.010 CSTR:

      摘要 (438) HTML (0) PDF 381.27 K (4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膜淋巴管系统的发现更新了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淋巴引流和免疫应答的传统认知。 文章对脑膜淋巴管系统的解剖、生长发育、衰老和生理功能以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 多发性硬化(MS)和 CNS 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神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 理解脑膜淋巴管系统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开发靶向脑膜淋巴管系统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 脑小血管病对自发性脑出血发病及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3, 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3.04.011 CSTR:

      摘要 (178) HTML (0) PDF 330.24 K (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小血管病主要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等,与脑出血的发病与预后 密切相关,具体包括脑出血的发生、出血部位、出血体积、出血后再发卒中、出血后功能结局、总体生存期 等。现对脑小血管病对自发性脑出血的发病及预后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创伤性脑损伤神经危重症管理的研究进展

      2023, 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3.04.012 CSTR:

      摘要 (138) HTML (0) PDF 419.06 K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由于原发性损伤引起的炎症、水肿和局部缺血等而处于进一步恶化的 风险中,这种下游损伤称为继发性脑损伤,在无反应和镇静的神经重症患者中常被漏诊,因此神经危重 症管理至关重要。现回顾关于神经危重症管理的研究进展,并对脑多模态监测、脑灌注压与脑血管自 动调节、生物标志物、预防癫痫、亚低温治疗、营养支持、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进行综述。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