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4(3).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03.001 CSTR:
摘要:抑郁障碍是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儿 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注意力、学习记忆以及信息加工速度等认知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 损害,并会影响患者的成长、治疗效果及教育和社会功能。本文从神经心理测验的角度综述了儿童青 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不同维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特征,为早期识别、干预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2024, 24(3).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03.002 CSTR:
摘要: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抑郁症患者大脑低频振幅(ALFF)预测艾司 西酞普兰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2017 年 4 月— 2021 年 6 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 就诊的 87 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 12 周的艾司西酞普兰药物治疗。于基线期、治疗 12 周末采用 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疗效,将治疗后评分≤ 7 分的患者纳入缓解组 (n=42),> 7 分纳入未缓解组(n=45)。在基线期对两组患者进行静息态 fMRI 扫描并计算 ALFF 值,比较两 组患者 ALFF 值存在差异的脑区,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差异脑区 ALFF 值与 HAMD-17 评分的相关性,并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差异脑区 ALFF 值预测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的效能。结果 未 缓解组患者基线期双侧距状回 / 楔叶和右侧舌回 / 海马旁回的 ALFF 值高于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FWE< 0.05)。差异脑区的 ALFF 值与患者治疗 12 周末 HAMD-17 评分呈正相关(P< 0.05),与 HAMD-17 减分率呈负相关(P< 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双侧距状回 / 楔叶和右侧舌回 / 海马旁回两个差异脑区 ALFF 值综合预测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为 82.6%,敏感度为 60.0%,特异度为 95.2%。 结论 基线期抑郁症患者的局部大脑功能活动特征可作为潜在标志预测抗抑郁剂疗效,视觉网络脑区 的功能活动增强可能是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欠佳的预测因素。
2024, 24(3).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03.003 CSTR:
摘要:目的 分析有自杀风险的急性期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及临床症状的性别差 异。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 2021 年 7 月— 2022 年 12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 院的 143 例有自杀风险的急性期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 63 例,女性 80 例。收集患者的一般 资料,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24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焦虑、 抑郁症状。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血清总甲状腺素(TT4 )、总三 碘甲状腺原氨酸(TT3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游离甲状腺素(FT4 )、促甲状腺素(TSH)及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不同性别患者的血脂水平与 HAMD-24、HAMA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离异/丧偶的女性患 者比例高于男性患者[32.50%(26/80)比 7.94%(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525,P< 0.001)。男 性患者的体重减轻因子评分[0(0,2.00)比 0(0,1.00)分]、HAMD-24 总分[31.00(28.00,36.00)比 28.00 (25.25,33.75)分]、躯 体 焦 虑 因 子 评 分[8.00(6.00,11.00)比 6.00(4.00,8.00)分]、HAMA 总 分[23.00 (20.00,27.00)比 21.00(19.00,25.00)分]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男性患者的 TC[(4.30±1.05)比(4.97±0.96)mmol/L]、HDL-C[(1.18±0.30)比(1.29±0.28)mmol/L]、LDC-C[(2.70±0.81)比 (3.16±0.75)mmol/L]及 TG [1.09(0.87,1.46)比 1.45(1.09,2.02)mmol/L]水平低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P< 0.05)。相关分析显示,男性患者的 TC、LDL-C、TG 水平与 HAMD 中的绝望感因子评分呈负 相关(r=-0.280、-0341、-0.312;P< 0.05);而女性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与 HAMD、HAMA 评分不存在相 关性(均P>0.05)。结论 与女性患者相比,有自杀风险的男性急性期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更严重、 血脂水平更低,且血脂水平与临床症状呈负相关。
2024, 24(3).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03.004 CSTR:
摘要:目的 分析抑郁症共病慢性疼痛患者的焦虑情绪对疼痛强度和疼痛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 2021 年 9 月— 2023 年 6 月在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 的 108 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共病慢性疼痛将患者分为共病组(52 例)和非共病组(56 例)。 同期在社会公开招募 48 名健康者纳入对照组。采用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BDI-Ⅱ)调查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疼痛强度数值评定量表(PI-NRS)和疼 痛敏感性问卷(PSQ)调查 3 组受试者认知功能、疼痛强度及疼痛敏感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受 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抑郁症共病慢性疼痛患者的焦虑情绪对疼痛强度和疼痛敏感性的影响。 结果 两组患者的 MoCA 总分低于对照组,共病组患者 PSQ-total 得分、PSQ-minor 得分高于对照组,共病 组患者 BAI 总分、躯体性焦虑得分、精神性焦虑得分、BDI-Ⅱ得分、PI-NRS 得分高于非共病组,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共病慢性疼痛患者的躯体性焦虑是疼痛 强度的影响因素(P< 0.01);精神性焦虑是 PSQ-minor、PSQ-moderate 和 PSQ-total 的影响因素(P< 0.01)。 ROC 曲线分析显示,BAI 总分预测抑郁症共病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程度和敏感性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916,最佳临界值为 0.416,敏感度为 0.885,特异度为 0.875。结论 抑郁症共病慢性疼痛患者的焦虑 情绪与疼痛强度和疼痛敏感性呈正相关,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是抑郁症共病慢性疼痛患者疼痛强度和 疼痛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2024, 24(3).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03.005 CSTR: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精神心理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核转录因子 c-Myc 在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本文从 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出发,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综述 c-Myc 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拟阐明 c-Myc 在抑郁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2024, 24(3).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03.006 CSTR:
摘要:目的 调查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并分析各学段及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网 络成瘾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于 2023 年 4— 5 月选取上海市闵行区 3 所小学三年级和(或) 四年级、1 所初中二年级、1 所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青少年一般资料,采用中文网络成瘾 量表修订版(CIAS-R)比较不同学段、不同性别青少年网络成瘾情况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有序 Logistic 回归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线下共发放问卷 1 284 份,回收有效问卷 1 044 份,问卷 有效回收率为81.3%。结果 青少年网络依赖总检出率为5.9%(62/1 044),网络成瘾总检出率为2.9%(30/ 1 044)。其中小学生的网络依赖检出率为 4.0%(27/672),网络成瘾检出率为 1.6%(11/672);中学生的网 络依赖检出率为 9.4%(35/372),网络成瘾检出率为 5.1%(19/372),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χ2 =23.816,P< 0.001);不同性别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不同学段及不同性别青少年各自 CIAS-R 总分、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得分、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 量表得分及 4 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小学生群体中,不同性别青少年网 络成瘾程度、CIAS-R 总分、两分量表得分及 4 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男 生群体中,不同学段青少年 CIAS-R 总分、两分量表得分及 4 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女生群体中,不同学段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CIAS-R 总分、两分量表得分及 4 个因子得分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学段为中学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 险因素(OR=2.852,95%CI=1.842~4.410,P< 0.001);在小学生群体中,性别为男性是网络成瘾的危险 因素(OR=3.593,95%CI=1.622~7.956,P=0.002);在女生群体中,学段为中学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 (OR=7.106,95%CI=3.152~16.023,P< 0.001)。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程度在中学男、 女生中水平最高,其次是小学男生,小学女生网络成瘾程度水平最低。
2024, 24(3).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03.007 CSTR:
摘要:目的 系统分析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 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 数据库,收集 建库至 2022 年 12 月发表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恢复不良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使用 RevMan 5.4.1 软件 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 22 篇文献,4 248 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70 岁 (OR=1.53,95%CI:1.29~1.8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8 分(OR=2.36,95%CI: 1.53~3.63)、改 良 Rankin 量 表(mRS)评 分 > 0 分(OR=1.71,95%CI:1.40~2.09)、双 侧 卒 中(OR=4.85, 95%CI:2.62~8.97)、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3 mg/L(OR=3.70,95%CI:2.46~5.56)、认知障碍(OR=6.23, 95%CI:0.98~39.58)、误吸(OR=4.47,95%CI:3.28~6.11)、气管插管(OR=2.70,95%CI:1.58~4.63)是脑 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体重指数> 18.5 kg/m2 (OR=0.76,95%CI:0.67~0.86)、 Barthel 指数(BI)> 60 分(OR=0.37,95%CI:0.22~0.62)、功能独立性测评(FIM)评分> 20 分(OR=0.96, 95%CI:0.94~0.99)是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高龄、高NIHSS评分、 双侧卒中、低体重指数、高 mRS 评分、低 BI、低 FIM 评分、高 LDL 水平、合并认知障碍、误吸、气管插管是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可结合影响因素完善吞咽障碍患者的管理措施。
2024, 24(3).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03.008 CSTR:
摘要: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心率变异性是评估自 主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该指标降低被认为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体现。本文总结了惊恐障 碍患者与健康人群、其他焦虑障碍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心率变异性方面的差异,回顾了药物和心 理治疗对惊恐障碍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旨在为有效治疗惊恐障碍提供参考。
2024, 24(3).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03.009 CSTR:
摘要: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血管源性认知障碍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脑血流动力学受 脑血流变化、血管搏动、颅内压变化、颅内顺应性、脑灌注压和自动调节影响,当发生脑血流低灌注、动 脉硬化、神经血管单元失衡时,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目前临床诊疗中可借助超声、功能近红外光谱、 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评估脑血流动力学。本文通过探讨脑血流动力 学改变致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评估技术、临床特点和治疗干预措施,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 此类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寻找可靠预测指标,从而识别高危个体,以便及早干预。
2024, 24(3).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03.010 CSTR:
摘要:认知是指人脑为获取和应用知识,将外界信息转化成内在心理活动的复杂过程。自 1998年Schmahmann和Sherman提出“小脑认知-情感综合征”起,小脑认知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小脑的解剖与认知功能、小脑的神经网络机制以及交叉性小脑神经 机能联系不能 3 个角度探讨了小脑在认知神经网络中的作用及机制,旨在提高对小脑参与认知功能的 认识。
2024, 24(3).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03.011 CSTR:
摘要:抗生素相关精神障碍表现为抗生素可能诱发的各种急慢性精神行为异常,包括视幻觉、 妄想、躁狂、谵妄、抑郁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目前抗生素对精神行为的具体影响及其机制尚未阐明。本文通过探讨抗生素相关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为疾病早期预防、诊治提供帮助。
版权所有:《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社 黑ICP备2022008488号-1
地址:北京市宣武门外大街香炉营东巷2号院1-7-302 邮政编码:100052
电话:(010)83191160、83191161 Email:ndmh@ndm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