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5(4):229-23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4.001
摘要:癫痫综合征是一组具有特征性发作类型、脑电图和影像学表现的癫痫疾病。癫痫综合征 的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癫痫综合征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复杂, 给临床工作者对不同综合征的认识和掌握带来挑战。本文从起病年龄、发作类型和预后多角度进行述 评,并通过构建一种癫痫综合征的分类学习框架,以为癫痫综合征的临床识别和诊疗提供参考。
2025, 25(4):235-242.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4.002
摘要:目的 比较双相障碍患者经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的性别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242例双相障碍患者(男性107例,女性 13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杨氏躁狂量表(YMRS)、亚利桑那性体 验量表(ASEX)评估患者的残留抑郁、躁狂和性症状,并比较患者残留症状的性别差异。存在性别差异 的症状条目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检测不同症状条目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世界卫 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各个领域的相关性。结果 经急性期治疗后,仍有 11.57%(28/242)的双 相障碍患者残留抑郁症状,但不同性别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AMD-17 各条目比 较结果显示,女性患者出现全身症状的比例[21.48%(29/135)]高于男性[8.41%(9/107)],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5);有 9.50%(23/242)的双相障碍患者残留躁狂症状,且女性患者残留躁狂症状比例[4.44% (6/135)]低于男性患者[15.89%(1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YMRS 各个条目比较结果显示, 女性患者出现活动增多 - 精力旺盛、性欲增强、言语思维障碍的比例均低于男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P< 0.05);有 45.06%(105/233)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性功能障碍,女性患者存在性功能障碍的比 例[42.64%(55/135)]高于男性患者[27.88%(29/107)],两者比较存在边缘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69); 女性患者中至少有一个条目分≥ 5 分的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2)。ASEX 各条目比较结果显示,以 4 分为划界分时,女性患者在性欲被唤起、性高潮上出现障碍的比例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P< 0.05);以 5 分为划界分时,女性患者在性欲、性欲被唤起、潮湿、性高潮、对性高潮满意上 出现障碍的比例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 男性患者中,性高潮与心理领域呈负相关(r=-0.267,P< 0.05);在女性患者中,全身症状、性欲被唤起 和性高潮均与心理领域和生理健康领域呈负相关(r=-0.280、-0.275、-0.261、-0.077、-0.184、-0.303;均 P< 0.05)。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经急性期治疗后的残留症状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多残留全身症状 和性功能障碍,男性患者多残留躁狂症状,并且这些残留症状与患者的生活质量负相关。
朱莹莹,关静,杜开先,孔丽娜,田培超,刘玉,龚欢,郭芪良,陈豪,李林
2025, 25(4):243-25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4.003
摘要:目的 探讨CACNA1A基因变异相关癫痫及发育落后患儿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内科 2019 年 1 月— 2024 年 1 月收治的 12 例确诊癫痫伴 / 不 伴发育落后且基因检测发现CACNA1A基因变异患儿的病历资料,包括痫性发作类型、影像学检查、电 生理学特点、Griffiths 精神发育评估量表中文版(GDS-C)评分、治疗效果及基因检测结果等,分析其临床 表现及遗传学特点。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 DNA,进行家系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采 用 Sanger 测序验证变异位点及明确变异来源。结果 12 例癫痫患儿中位起病年龄为 28.7 月龄,发作类 型为局灶性发作和 / 或全面性发作。12 例中,错义变异 10 例、剪接位点附近的突变 1 例、非编码区突变 1 例;新生变异 4 例、遗传性变异 8 例;3 例有癫痫持续状态病史;3 例病程中有丛集性发作;1 例癫痫持续 状态后出现急性脑病,清醒后出现共济失调、四肢震颤;1 例有卒中样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放电 10 例;10 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抗癫痫药物治疗,6 例癫痫发作缓解,余 6 例仍有间断发作。 结论 CACNA1A基因变异相关癫痫可表现为局灶性发作和(或)全面性发作,常有发育落后,丙戊酸、左 乙拉西坦及拉莫三嗪对部分患儿有效。CACNA1A基因不同变异位点突变相关癫痫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效果不同。
2025, 25(4):251-257.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4.004
摘要: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大量与癫痫相关的遗传因素逐渐被揭示,针对这些癫 痫致病基因的相关临床表型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使得癫痫精准治疗成为可能。在临床实践中,尽 早识别出癫痫致病基因对于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当前 已知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的癫痫致病基因,以期帮助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癫痫治疗方案。
2025, 25(4):258-263.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4.005
摘要: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是出现在醒 - 睡各期棘慢波接近持续发放的一种特殊脑 电图现象,常见于多种癫痫综合征,其中以自限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SeLECTS)、获得性癫痫失语综 合征(LKS)、癫痫性脑病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CSWS)为主,又以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损伤为特征。 ESES 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但随基因测序、脑电图、颅脑影像(MRI、MRS)等辅检技术的成熟,在结 构、免疫、遗传(CNKSR2、GRIN2A)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靶向治疗作为近年研究热点,在癫痫综合 征中也逐步开展了探索,但尚无明确指南形成。本文基于 ESES 的研究现状,对 ESES 发生、发展、诊治 及特征脑电表现进行综述,以期为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为基础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2025, 25(4):264-269.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4.006
摘要:肠道菌群在癫痫的发病、治疗和预后中扮演重要角色。肠道菌群通过肠 - 脑轴可能影响 癫痫的发生发展,癫痫患者肠道菌群失衡与疾病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和药物反应性相关。调节肠道菌群, 如通过药物、饮食或益生菌,可能改善癫痫治疗效果。肠道菌群在癫痫管理中的应用还在探索中,需进 一步明确两者作用机制,以实现癫痫的个性化治疗。故本文对肠道菌群与癫痫关系、相互作用机制等 方面综述,以期为探索癫痫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见解。
木太里甫江·木合台尔,穆耶赛尔·阿布都克尤木,麦尔巴·阿布都克尤木
2025, 25(4):270-27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4.007
摘要:目的 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F-rTMS)(1 Hz)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青少年抑郁伴 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23 年 1 月— 2024 年 1 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心理科就 诊的 82 例青少年抑郁伴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0 例,予以艾司西 酞普兰治疗)与研究组(42 例,予以 LF-rTMS 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汉密尔顿焦 虑量表(HAMA)评分、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睡眠 质量、多导睡眠图指标、生活质量、血清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90.48%(38/42)比 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30,P< 0.05);研究组 HAMA、HAMD 及 PSQ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7.16±1.28)分比(6.38±1.05)分、(12.86±1.60)分比(8.64±2.35)分、 (6.63±1.05)分 比(4.97±0.43)分],差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t=3.009、9.546、9.283,均P< 0.01);研 究 组睡眠总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觉醒次数(NW)、觉醒时间(AT)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 [(3.01±0.76)h 比(1.12±0.69)h、(27.34±7.75)min 比(23.06±1.24) min、(1.68±0.38)次比(1.02±0.15)次、 (67.53±4.71)min比(62.57±4.1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72、3.450、10.248、5.065,均P< 0.001); 研究组生活质量生理、社会、情感、躯体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13.40±3.55)分比(9.01±1.68)分、 (20.38±1.01)分 比(12.76±0.73)分、(10.93±1.89)分 比(7.12±0.79)分、(7.45±2.13)分 比(4.12±1.76)分],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99、38.990、11.834、7.697,均P<0.001);研究组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 (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2.84±0.27) ng/ml比(2.31±0.25) ng/ml、 (56.44±9.83) ng/ml比(36.02±8.35) ng/ml、(6.51±0.24) ng/ml比(5.63±0.32)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11、 10.114、14.132,均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F-rTMS 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青少年抑郁伴睡眠障碍患者,能改善其抑郁症状及睡眠质量,提高其生活质量, 改善血清相关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 25(4):276-281.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4.008
摘要:目的 探讨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心理灵活性在抑郁症患者压力知觉和抑郁情绪关 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1 年 12 月— 2022 年 12 月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医 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压力知觉量表(CPSS)、心理灵活性综合问卷(CompACT)、认知情 绪调节问卷(CERQ)、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压力知觉、心理灵活性、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与抑郁情绪。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压力知觉、心理灵活性、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之间的相 关性。采用 Harman 单因素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 Process 程序中的 Model 6 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采用偏差矫正百分位 bootstrap 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显著性检验。本研究共发放问卷 215 份,回收有效问 卷 204 份,有效回收率为 94.88%(204/215)。结果 204 例抑郁症患者的压力知觉负向预测适应性认知 情绪调节策略(β=-0.51,P<0.01)和心理灵活性(β=-0.43,P<0.01),正向预测抑郁情绪(β=0.36,P<0.01); 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正向预测心理灵活性(β=0.40,P< 0.01);心理灵活性负向预测抑郁情绪(β=-0.35, P< 0.01)。心理灵活性在压力知觉与抑郁情绪间起中介作用(95%CI:0.09~0.2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 的比例为 24.64%;心理灵活性与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压力知觉与抑郁情绪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95%CI:0.03~0.1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11.59%。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压力知觉不仅直接作 用于个体的抑郁情绪,还通过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心理灵活性的链式中介产生间接作用。
2025, 25(4):282-288.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4.009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初中生幸福感的积极心理品质维度。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 2024 年 2 月 17 日寒假开学第 1 周选取北京市某中学 405 名初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青少年幸福感 量表和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调查学生幸福状态和积极心理特质;采用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和 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自评式网络游戏障碍量表(IGDS)和中文版家庭 功能量表(CFAI)评估其网络游戏成瘾风险及家庭功能。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探究积极心理品质、抑郁和 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及逐步多重回归分析探究预测幸福感的积极心理品质 维度。结果 405 名初一学生的青少年幸福感量表总分为(71.35±16.44)分。初一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得 分和家庭功能得分与幸福感得分呈正相关(r=0.689、0.591;均P< 0.05);抑郁、焦虑和网络游戏障碍得 分与幸福感得分呈负相关(r=-0.586、-0.516、-0.320;均P< 0.05)。在抑郁和幸福感的关系中,积极心 理品质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 -0.147,占总效应量的 25%;卓越和利群品质对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最 显著(P< 0.001)。结论 积极心理品质与初中生的幸福感高度相关,卓越和利群 2 个维度是幸福感最 强预测因素。
2025, 25(4):289-29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4.010
摘要: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作为一种通过电流刺激大脑并产生无抽搐状态的治疗方法,已 在青少年心境障碍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然而,受制于认知偏见、医生认知差异、 国际政策不统一以及研究证据不足等多重因素,MECT 在临床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系统总 结 MECT 在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影响因素、应用障碍及现行指南,旨在为临床医 生提供更全面的认知,澄清误解,优化临床决策,并提供相关建议,促进对 MECT 的全面了解及其在青 少年患者中的规范化应用。
2025, 25(4):296-300.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4.011
摘要:双相情感障碍(B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精神障碍,是造成全 球疾病负担的十大原因之一。网络游戏障碍(IGD)是目前影响全世界使用网络游戏人群生活及身心健 康状况的公认问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精神障碍之一。当前,应用结构及功能影像学技术对 BD 及 IGD 患者脑结构、脑生化代谢的研究较广泛,并发现了 2 种疾病患者都存在大脑顶叶、前扣带回、额叶皮 层变薄、表面积减小等脑结构变化以及额叶的 N- 乙酰天冬氨酸水平降低的脑生化代谢变化,同时也存 在其他差异,而这些变化与临床特征具有相关性。本文对 BD 及 IGD 在脑结构、脑生化代谢物方面的特 征性改变进行综述,探讨 BD 与 IGD 患者脑结构及脑生化代谢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期为 BD 共病 IGD 神经影像标志物的探寻、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探索及诊断方法、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2025, 25(4):301-30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5.04.012
摘要:
版权所有:《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社 黑ICP备2022008488号-1
地址:北京市宣武门外大街香炉营东巷2号院1-7-302 邮政编码:100052
电话:(010)83191160、83191161 Email:ndmh@ndm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