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沟通障碍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核心特征之一,严重影响孤独症儿童的日常适应和社交参与。模仿能力作为早期社交、语言和情绪发展的基础,对儿童学习新技能至关重要。然而,孤独症儿童往往在模仿领域表现出显著困难,这可能进一步影响其社交沟通能力的发展。尽管孤独症模仿与社交沟通之间的关联已有报告,但两者之间的影响路径,尤其是不同模仿类型如何影响不同社交沟通领域,以及干预措施如何通过提高模仿能力来促进社交沟通的发展,仍需深入探索。
为深入理解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晶开展了一项对照性干预研究。研究纳入了52名年龄在2至5岁之间的孤独症儿童,将其分为接受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ESDM)干预的实验组(n=28)和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n=24),并在为期12周的干预前后分别评估了儿童的模仿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
1. 模仿能力与社交沟通能力显著相关:无论是在干预前还是干预后,儿童的模仿能力与其社交沟通能力均显著正相关,模仿能力的提升程度与社交沟通的改善程度也显著正相关。
2. 特定模仿能力与特定社交沟通领域之间关系密切:控制总体水平后,孤独症儿童声音模仿与表达性沟通之间、以及手势模仿与社交技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偏相关性,这表明孤独症儿童声音模仿与表达性沟通、手势模仿与社交技能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此外,驭物模仿和联合注意之间的正偏相关性也接近显著水平。
3. 模仿能力是社交沟通改善的关键预测因素:儿童在干预前的模仿能力和干预期间模仿能力提升幅度均能显著预测其社交沟通的改善程度。其中模仿能力的提升幅度是更强的预测因子,这两个因素能够共同解释超过一半的社交沟通改善。
4. 年龄的调节作用:研究首次发现,年龄在模仿对社交沟通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并且这一调节作用存在一定普遍性(见图1)。这提示,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模仿能力的提高对社交沟通的积极影响变得愈发明显。
图1. 年龄的正向调节效应
5. 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干预对模仿和社交沟通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总体模仿能力以及驭物模仿、手势模仿和口-面部模仿等多个子领域均表现出更显著的提升,但两组社交沟通改善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受到干预时长和儿童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该研究有力证实了模仿能力在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支持将提升模仿能力作为早期干预的核心目标之一,并再次验证了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对提升孤独症儿童模仿能力的有效性。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2ZD0205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009)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Molecular Autism。心理所李晶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心理所硕士毕业生肖石花为第一作者。
论文信息:Xiao, S., & Li, J. (2025). Impact of imitation abilities on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utistic children: evidence from an 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intervention study. Molecular Autism, 16, 23. https://doi.org/10.1186/s13229-025-006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