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12.001
Abstract:
目的 比较急性期不同自杀风险老年期抑郁障碍(LLD)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究其 自杀风险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7 月— 2022 年 12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就诊的伴有自杀风险的 118 例急性期 LLD 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伴有自杀观念 65 例(自杀观念组)、 伴有自杀未遂行为 53 例(自杀未遂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得分、 24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得分。比较患者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血清总 甲状腺素(TT4)、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 腺素(TSH)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雌二醇及睾酮等水平。采用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 LLD 住院患者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结果 自杀 未遂组的 FT3 水平低于自杀观念组,TSH 水平、HAMD-24 总分、认知障碍因子得分、绝望感因子得分、 HAMA 中精神性焦虑因子得分均高于自杀观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二项 Logistic 回 归分析结果显示,FT3(OR=0.410,P=0.019)、精神性焦虑因子得分(OR=1.192,P=0.029)是 LLD 住院患者 自杀未遂的相关风险因素。结论 与 LLD 自杀观念患者相比,住院 LLD 有自杀未遂患者甲状腺功能水 平偏低、抑郁症状较重;FT3 水平、精神性焦虑因子得分是 LLD 住院患者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
202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12.002
Abstract:
目的 探讨脑电生物反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 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于2021年3月—2023年2月选取在石家庄市第八医院治疗的100 例 伴有 NSSI 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 50 例。对照组 采用 rTMS 治疗,联合组在 rTMS 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睡眠参数[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 (SE)、实际总睡眠时间(TST)]及血清因子[褪黑素(M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 因子(GDNF)]水平;采用 24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渥太华自伤量 表(OSI)评估患者的精神认知情况;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治疗副反应 量表(TESS)对不良反应进行评分。结果 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评分、SL、SE、T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联合组PSQI评分、SL低于对照组,SE、TST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 MT、BDNF、GDNF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两组 MT、BDNF、GDNF 水平均升高,联合组 MT、BDNF、GDNF 水平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 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 HAMD-24、HAMA、OS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组 HAMD-24、HAMA、OSI 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 SF-36 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 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 TESS 评分为(1.65±0.40)分,联合组 TESS 评分为(1.71±0.45)分,两组 TESS 评分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t=0.705,P> 0.05)。结论 rTMS 与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治疗伴有 NSSI 行为青少年抑郁症 患者的疗效较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增强脑神经信号传递,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且安全 可靠。
202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12.003
Abstract:
目的 初步验证辩证行为疗法(DBT)联合碳酸锂治疗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患者的 效果。方法 选取 2023 年 6 月 1 日— 12 月 31 日在秦皇岛市九龙山医院就诊的 60 例青少年 NSSI 门诊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 1∶1 将其分为 DBT 组和 DBT+ 碳酸锂组,每组各 30 例。DBT 组 予以单一 DBT 治疗,DBT+ 碳酸锂治疗组在 DBT 治疗基础上给予碳酸锂治疗。分别于基线期、治疗后 第 3 个月、治疗后第 6 个月,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非自杀性自伤功能问卷、24 项汉密 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价两组受试者 NSSI 行为及功能状况、抑郁及躁 狂症状严重程度。两组间一般资料及各观察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 检验比较,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组别和随访时间交互作用显著的或组别/随访时间主效应显著的进一步进行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功能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第 3、6 个月时,DBT+ 碳酸锂组患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 伤行为问卷、功能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 DBT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重复测量 方差分析显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以及功能问卷的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在不同治疗时间主效 应、组别主效应、时间与分组交互效应均显著(均P< 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DBT+ 碳酸锂组患者在 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以及功能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DBT组(均 P< 0.05)。治疗后第 3、6 个月,DBT+ 碳酸锂组患者 NSSI 发生率均低于 DBT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两组间基线期 HAMD-24、HAMA 与 YMRS 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重 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HAMD-24、HAMA 与 YMRS 评分在不同治疗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以及时间与 分组交互效应均显著(均P< 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DBT+ 碳酸锂组患者在治疗后 3 个月、6 个月的 HAMD-24、HAMA 及 YMRS 评分均低于 DB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在 DBT 基础上 联合碳酸锂治疗对比单一 DBT 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优势,能够有效降低青少年 NSSI 发生率,并显著改 善青少年 NSSI 患者焦虑、抑郁和躁狂症状。
202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12.004
Abstract: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较常见,也被认为是自杀行为的最强预测因素。 新近研究表明,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HPA)轴失调在该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 HPA 轴与青 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现状,并从免疫炎症、相关脑区及神经环路等方面阐述了可能的神经 生物学机制,以期为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202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12.005
Abstract: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发生率正逐年上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精神心 理问题。NSSI 通常伴随着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药物滥用等精神类疾病的发生,严重 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本文从青少年 NSSI 行为的危险因素、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青 少年 NSSI 行为的认识,以达到早期预防和干预的目的。
202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12.006
Abstract:
目的 探讨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氧化应激标志物与烟酸反应敏感度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 2020 年 1— 10 月在连云港地区精神专科医院集团住院的男性慢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 80 例作为患者组,同期在连云港市招募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等相匹配 40 名健康 人群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组进行精 神症状评估。对患者组和对照组进行烟酸皮肤反应测试,以烟酸溶液浓度在 0.01 mol/L、10 min、不完全 皮肤红斑的烟酸反应分数为标准将患者组分为烟酸低反应组(n=47)与烟酸高反应组(n=33)。测定血浆 和血清中与氧化应激和抗氧化能力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和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 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受教育年限、BMI、吸烟情况及血清一氧化氮(NO)、维生 素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患者组皮肤烟酸反应评分、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 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C)、维生素 E 水平均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患者 TNOS、cNOS、iNOS、TAC、维生素 E 与 PANSS 总 分及各子量表得分之间无相关性(均P> 0.05)。烟酸反应低反应组、高反应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受教 育年限、BMI、吸烟情况、血清 NO 及维生素 C 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三组间 TNOS、cNOS、iNOS、TAC、维生素 E 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低反应组和高反应组 在氯丙嗪等效剂量、病程和起病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onferroni结果显示, 低反应组(P< 0.001)、高反应组(P=0.002)TNOS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反应组与对照 组之间 iNOS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低反应组、高反应组 cNOS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01)。低反应组与高反应组(P< 0.001),低反应组与对照组(P=0.041),高反应组与对照 组(P=0.003)TAC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年龄、教育、BMI、吸 烟、病程、发病年龄和氯丙嗪等效剂量后,TAC 是慢性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皮肤烟酸反应的风险因素 (OR=1.023,95%CI:1.012~1.034,P< 0.001)。结论 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氧化应激及烟酸皮肤反 应存在异常,提示氧化应激和烟酸皮肤反应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202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12.007
Abstract:
目的 了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社会疏离感现状,并分析影响其社会疏离感的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2 年 1 月— 2023 年 5 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 院疼痛科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一般疏离感量表(GAS)和慢 性疾病病耻感量表 (SSCI)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社会疏离感和病耻感得分情况, 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来分析社会疏离感与病耻感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社会疏离感的影 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 256 份问卷,有效问卷为 248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96.88%。结果 248 例患者 的 GAS 总分为(29.69±4.74)分,SSCI 总分为(59.60±15.84)分。不同性别、主要照顾者、病程、疼痛程度 患者的 GAS 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患者 GAS 总分与 SSCI 总分呈正相关(r=0.372, P< 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照顾者(配偶:β=-1.425,P=0.011;子女:β=β-1.384, P=0.026)、病程(β=2.363,P< 0.001)、疼痛程度(β=2.437,P< 0.001)、SSCI 总分(β=0.075,P< 0.001)是原 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 45.7%。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存在社会疏离感,主要照顾者为父母、病程、疼痛程度、病耻感对患者的社会疏离感有影响。
202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12.008
Abstract:
目的 分 析 进 行 性 核 上 性 麻 痹(PSP)患 者 影 像 学 特 征 及 其 与 临 床 症 状 的 相 关 性。 方法 选取 2017 年 10 月— 2021 年 10 月于天津环湖医院诊疗的 132 例 PSP 患者为 PSP 组,同期、同院的 132 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神经科体检情况、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等神经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SP 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 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蜂鸟症发生率(58.33% 比 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52 例完成氟 -18- 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 检查,分析显示 PSP 患者在额叶、尾状核、 丘脑及中脑葡萄糖代谢率低;PSP 患者垂直凝视麻痹比非垂直凝视麻痹前扣带回区葡萄糖代谢率下降 更明显,痴呆组比非痴呆组在左颞叶、岛叶、前扣带回脑区葡萄糖代谢率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P< 0.05)。结论 影像学有助于 PSP 早期诊断及鉴别,临床症状与特定脑区葡萄糖代谢相关。
202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12.009
Abstract: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致残率,患者常伴有自伤自杀行 为及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受损,这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常用的单胺类药物起效慢且易复发,所 以探究新的抗抑郁靶点和方法是解决目前抑郁症治疗现状所必需的过程。海马是人类情绪调节的重要 脑区。本综述对海马及其神经环路在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旨在为抑郁症 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可能靶点。
202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12.010
Abstract:
抑郁症是当前自杀风险较高的病种,严重威胁到各年龄阶段人群的身心健康,对家庭和 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及功能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海马体的神经影像学特 征正在成为诊断抑郁症及预测该病进展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为抑郁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 参考依据。本文对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详细探讨首次发作 的抑郁症患者海马区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旨在利用磁共振成像这种无创检查手段为首次发作抑郁症患 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参考依据。
202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12.011
Abstract: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由于 MECT 对患者认知有较大的不良影响,临床中一直尝试对 MECT 进行改良,其中改变电极放置位置 是改良方向之一。本文综述了MECT改良电极位置放置的研究进展,特别关注了焦点电休克疗法、左前- 右颞电休克治疗和左单侧刺激电休克治疗,这些改良治疗方式可保持 MECT 疗效的同时减少对患者认 知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
2024,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4.12.012
Abstract: